圖 日本各地區11型棧板的導入與評估狀況

上一期中,我們談到伴隨日本進入少子超高齡社會,勞動力短缺問題加劇,加上自2024年起正式實施的卡車司機工時上限法規(俗稱「物流2024年問題」),日本批發市場與整體農產品物流體系面臨劇烈轉變。這次將與大家分享日本農林水產省的政策作為,以作為臺灣農業生產與物流體系轉型的參考方向。


日本物流2024問題背景與課題

日本農產品與食品97%依賴公路運輸,尤其生鮮產品對低溫與配送效率要求極高。然而,日本冷鏈物流存在多項問題:

  • 人工作業比重高
  • 臨時決定實際出貨量導致排程困難
  • 卸貨集中造成司機等待時間延長
  • 品質控管複雜且易失溫
  • 產銷距離遠(如北海道至關東超過1,000公里)

這些因素導致運輸成本攀升,司機駕駛時間過長,使物流產業難以應付即將上路的司機工時新制。


日本政府的革新策略

2023年,日本政府辦理「物流革新關係閣僚會議」,從三大主軸著手推動改革:

  • 改革商業慣例:強制大型企業制訂物流改善計畫,導入「標準運送約款」及「標準運費)」,以透明價格及明確規範推動產業自律。
  • 提升物流效率:大力推廣自動倉儲、無人配送,並大幅增加鐵路及內航船運輸使用比例。推行更大型(40英呎)貨櫃,提升單趟運量與裝載效率。
  • 轉變出貨與消費行為:鼓勵消費端減少宅配次數,推動集中配送,減少運輸端負擔。

此外,政府亦積極推動補助方案,如「生鮮供應鏈緊急強化對策」與「中繼共同物流據點整備」,提供設備投資與冷鏈基礎設施補助(最高達40%)。


核心措施與實務成果

青果物流標準化指引

《青果物流標準化指南》針對棧板、紙箱、資訊傳遞與場內物流等四大面向,建立具體指引與導入策略,藉以提高青果物流效率、穩定供應體系,亦為台灣未來推動類似政策提供參考。

  • 棧板循環體制

規範統一使用1.1公尺 × 1.1公尺的T11型棧板,並優先採用可租賃的塑膠棧板,以確保尺寸一致性與耐用性。運用上採取「使用→回收」的全程租賃模式,搭配Pallet ID與雲端台帳管理系統,實現棧板流向的即時掌握與數位追蹤。

同時,農水省亦示範「棧板管理規則模式」,包含出貨與收貨雙方訂定管理契約、指定管理責任者、建立棧板台帳、等枚交換機制與集中保管五大要素,藉以確保棧板得以穩定循環使用,減少遺失與重複投資。


  • 外裝(紙箱)尺寸管理

指南規範段箱最大平面尺寸不得超出T11棧板的標準(即1.1公尺 × 1.1公尺),並建議貨物總重以1噸為上限,對應棧板耐荷重標準。為確保堆疊安全與防潮性,鼓勵導入簡易拉伸膜等固定包裝方式,降低崩落與濕損風險。

此外,針對不同青果品項,依據實際出貨需求逐一設定標準瓦楞紙箱尺寸,並以分階段方式逐步導入各大產地。截至目前,全農已完成14項主要蔬菜品項(如生菜、洋蔥、白蔥、馬鈴薯、胡蘿蔔、白蘿蔔等)之標準紙箱尺寸設計,並出版《段ボール箱標準化ガイドブック》供各地方政府與產銷團體參考應用。

圖 推動外包裝尺寸(瓦楞紙箱)標準化(以青蔥、馬鈴薯為例)

  • 資訊傳遞

強調推動帳票電子化,優先將「送り状(送貨單)」與「売買仕切書(結算單)」數位化,並訂定標準化欄位,確保各系統間的資料互通性。代碼系統方面,產品使用JA全農所制定的「青果物標準品名コード(Vege-Full Code)」,而事業者則統一使用縣聯、農協(JA)或批發市場所核配的事業者碼。

為了提升系統整合效率,指南亦提供API介面示範,透過手機端輸入、後端資料庫管理與銷售端串接等流程,協助業者與既有ERP系統進行無縫接軌,降低技術導入門檻。


  • 場內物流

推廣卡車預約系統,讓司機能事先線上預約到貨時段,有效減少卸貨等待時間,提升場內物流效率。為落實制度推動,各大市場由開設者主導,結合批發業者、仲介業者與場內承運商,共同成立「場內物流改善委員會」,推動包含棧板管理制度、動線與月台優化,以及落實貨運法、勞基法與「標準運賃」制度等三大重點任務。


花卉物流標準化指引

整體設計與青果版相似,但針對產品特性有其獨特對應模式,未來亦可作為其他生鮮品(如軟質蔬菜、特殊水果)導入物流改革的參考。

  • 載具設計
花卉指南強調使用專用台車運輸。此類台車分為「全台車」與「半台車」兩類,標準尺寸分別為W1055×D1285×H2068mm(全)與W520×D1280×H1900mm(半),具備利於垂直堆疊、減少手工搬運、提升裝卸效率等優勢。

  • 外裝箱設計
花卉指南針對切花類品項,設計出4款長形瓦楞紙箱,長度固定為1100mm,高度則統一為360mm,寬度依品項區分為135mm至310mm不等。這些尺寸與T11棧板完全對應,並可高效率地堆疊於棧板上,避免空間浪費。

  • 資訊傳遞
類似青果版以Vege-Full Code與電子傳票為核心,花卉指南亦同樣推動Paperless作業,並明確標示帳票標準化項目,期能串接各方資訊系統,提升傳遞效率與準確性。


其他措施

除了前述指引,為了降低對長途公路運輸的依賴,日本政府推動「產地集貨→中繼共配基地→消費地」的物流架構。再者,為強化產業自律,藉由推動全面使用T11棧板、電子傳票等,將裝卸等待與作業時間限制於2小時內,日本政府並定期公開各團體達成情況,作為後續政策調整依據。

圖 各地區與品項在減少等貨與裝卸時間、模式轉移等方面的推動情形,例如:佐賀出貨至東京的草莓以鐵路運輸,並善用抗震棧板;愛媛的伊予柑(柑橘)以船舶運輸至千葉


他山之石可攻錯 從日本看台灣

台灣近年亦積極推動標準化紙箱、循環棧板,並整合冷鏈物流系統,透過觀察日本經驗,我們可參考下列措施:

  • 確立統一的物流標準與棧板租賃制度,透過規格化塑膠棧板結合標準紙箱,一次解決裝卸效率與多式聯運接口的問題。
  • 加速物流資訊數位化(如電子傳票、預約系統),避免「一案一系統」孤島,讓批發市場、產銷班和物流商能共用同一套資料欄位。
  • 參考目前推動的設置區域物流中心,建置物流中繼據點,且可評估結合鐵路及海運等多式聯運。
  • 設定明確KPI與獎勵措施,鼓勵產業自主創新。

臺灣農糧產業若能借鑒日本此次的物流創新經驗,持續推動上述措施,將有助於確保冷鏈物流穩定性與永續性,避免因物流瓶頸而影響農糧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及消費端滿意度。


資料出處

物流2024問題に関する農林水産省の取り組みについて


如對於本文有任何建議,請聯繫
台灣農業科技資源運籌管理學會 黃靖嵐研究員
E-MAIL: clhuang.tarm@gmail.com


訂閱冷鏈新聞雙週報: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