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速講堂|建立衛生且安全的截切農產品加工場
即食蔬果需求快速成長,消費者關心的不僅是口感與外觀,更在乎「乾淨、安全、可追溯」。面對食安規範日益嚴格、作業場地多元的挑戰,加工場如何在有限空間中兼顧衛生設計、動線規劃與溯源管理?
本次專家速講堂,邀請台灣優良農產品發展協會楊聰賢副執行長,以豐富實務經驗,講解「截切農產品加工場空間規劃與安全管理策略」,從環境設施、作業動線、到原料檢驗,帶你了解如何以制度化思維建立兼具效率與衛生的加工環境。
◆ 課程精華搶先看
衛生分區與動線是防污染的第一道防線
食品加工場的衛生設計不只是外觀整潔,人員動線、原物料動線、空氣流與水流等,都必須分區規劃,避免交叉污染。
建立完善的加工場應兼顧:
- 硬體設計:包含環境(防病媒、水源控制)、廠房區隔、設備選材、空調與排水系統
- 軟體管理:日常衛生維護、員工衛生訓練
- 人員規範:洗手、更衣、進出動線與行為管控
在有限空間中,透過人流與物流分離、污染源調查與病媒防治,能有效減少食品暴露於污染風險的機會。
驗收到出貨的清潔分區,打造衛生有序的加工環境
為進行場域的維護以及衛生管理,會依各個區域作業特徵、產品型態對清潔程度的要求不同,加以有效地區隔及管理。除了一般作業區,清潔區又可分為準清潔作業區及清潔作業區。各區域分別的功能為:
- 一般作業區:原材料驗收區、預冷區、原材料前處理區(包括:選別、修整、截切前清洗)、外包裝區、成品冷藏庫、原料冷藏庫及資材倉庫。
- 準清潔作業區:非供即食截切蔬菜清洗、離心去水、包裝區;或可供即食的截切後生菜沙拉之清洗區域;或可供即食截切水果原料的清洗區域。
- 清潔作業區:可供即食產品(如生菜沙拉、熟食用生菜沙拉)內包裝區。
從原料管理落實食品安全與溯源制度
食品加工的安全始於原料,業者須從田間管理、採收紀錄、批次檢驗與報告確認等環節落實追蹤與控管,確保產品來源可追溯、品質有保障。
在原料安全管理上,需要注意農藥採購與停藥期紀錄必須留存,且各批次蔬果需有採收與檢驗報告對應,若檢出農藥若與使用紀錄不符,應追查來源並改善田間管理。透過這樣的溯源制度,不僅可降低風險,也能在檢驗或查驗時,即時提供透明資訊,提升品牌信任度。
環境設施衛生管理:把污染源拒於門外
保持加工區整潔是基礎,但空間規劃與維護制度化才是長久之道。環境設施在衛生管理上分為幾個面向:
- 設計規劃:不同清潔等級的區域須有效區隔並保持足夠空間,方便搬運與清洗
- 清潔衛生管理:牆壁、地板、門窗、通風孔與照明都需定期維護,工作檯面亮度應達200米燭光以上
- 病媒防治:定期消毒與防蟲措施不可省略
- 供排水與廁所管理:用水須符合飲用水標準,排水系統需防止病媒倒灌與異味產生
倉儲與溯源,讓管理「看得見、追得回」
良好的倉儲不僅是放置產品,也是品質與責任的連結點。所有物品應分類放置於棧板或貨架上,不得直接接地,並保持通風與適當溫度。
在庫存管理上,須遵循「先進先出」原則,清楚紀錄批號、出貨對象與異常處理紀錄。此外,建立批號追蹤系統,可從成品追溯至半成品與原料來源,連結農民田間管理與檢驗資料,當市場出現問題時,企業能迅速追查、及時下架。
◆ 這門課程適合誰?
- 設立或管理農產品加工場的業者
- 截切蔬果與即食食品製造者
- 食品安全與品質管理人員
- 冷鏈與物流業者、農產品供應鏈協力廠商
截切農產品加工場的衛生安全管理,不只可以防止污染,更可以建立良好的品牌信任與市場競爭力。從空間設計到人員管控,每一個細節都影響產品安全與企業形象。
本課程透過楊聰賢副執行長的實務經驗,協助業者以更系統化的方式重新檢視場域配置與流程安全,讓「即食蔬果」不只是方便,更是安全與品質的代名詞。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