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dcast|延長新鮮壽命:採後處理與檢疫設施的實務解析
台灣水果風味佳、品質好,但在外銷市場上,卻經常受限於保存壽命短、耐儲運性差的挑戰。如何在不影響品質的情況下,讓水果走得更遠、進入更多海外市場?
本集課程邀請國立台灣大學園藝暨景觀學系吳俊達副教授,分享多年來在採後處理、保鮮與檢疫設施上的研究成果。從鳳梨的冷鏈與氣調技術,到出口必經的檢疫流程,帶領大家理解外銷品質背後的科學依據與實務操作。
◆本集內容搶先看
低溫保存與避免寒害的平衡挑戰
台灣的鳳梨、芒果、紅龍果等熱帶水果,保存壽命短又怕低溫。例如:香蕉放進家用冰箱,果皮很快就會變黑,這就是所謂的「寒害」(chilling injury)。
但低溫又是延長鮮度最有效的方法,吳老師提到,鳳梨適宜的儲存溫度大約在10°C,若低於此溫度會受損,因此,如何找到「低溫保鮮」與「避免寒害」的平衡,是外銷成功的關鍵。
調節氣體技術:水果進入「休眠」模式
除了溫度控制,氣調貯藏(Controlled Atmosphere, CA)是目前常用的方式。透過降低氧氣濃度、提高二氧化碳濃度,讓水果像進入「休眠狀態」,呼吸代謝減緩,就能延緩老化、抑制病原菌滋生。過去研究顯示,鳳梨若搭配調節氣體技術,保存期可從原本的1-2週延長至3-4週,大幅提升遠距市場出口的可能性。
專注鳳梨長程運輸研究,期盼兼顧檢疫安全與風味
為符合不同國家的檢疫要求,外銷水果必須經過特殊處理。以鳳梨出口澳洲為例,目前需要經過檢疫薰蒸,以確保不攜帶害蟲。但這樣的方式可能影響鳳梨的品質,因此,國際間也在積極尋找替代方案,像是低溫檢疫、蒸熱處理(VHT)、輻射照射等,力求兼顧檢疫安全與產品風味。在臺灣,吳老師的研究正致力於金鑽鳳梨的長程運輸技術,該品種口感細緻,但對低溫敏感,容易出現黑心問題。如何透過氣調與其他保鮮手段,突破銷往加拿大、紐西蘭、澳洲等長程市場的限制,是目前的重要研究方向。
◆本集適合哪些人收聽
- 以外銷為導向的水果生產者
 - 規劃出口與檢疫流程的物流與集貨團隊
 - 冷鏈與保鮮技術相關的研發單位與設備廠商
 - 關注農產品國際市場與檢疫政策的產業工作者
 
完善的採後處理是水果外銷的成功關鍵。從溫度控管、氣調技術,到各項檢疫程序,每一步都直接影響能否順利進入國際市場。當臺灣農產品能同時兼顧品質、檢疫安全與保存壽命,就能突破距離限制,讓更多人品嘗到臺灣的好滋味。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