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案例|讓甘藷一年四季如初:瓊埔合作農場的冷鏈實踐之路
雲林縣瓊埔合作農場從健康種苗開始,導入智慧農業與契作機制,將產地經營與品牌經營串接,以料理人的標準,打造地瓜從田間管理、加工處理、冷鏈儲存、品牌行銷,並擴及食農教育的完整系統,成為臺灣地瓜產業六級化的指標性案例。
從廚房到田間——一顆甘藷的旅程
蘇嘉益理事主席笑說:「我當初是做辦桌出身的,對食材要求自然不馬虎。」在擔任總舖師多年後,他看見農業的價值與可能,決定返鄉經營瓊埔合作農場,於2014年創立「阿甘薯叔」品牌。「阿甘」取自電影「阿甘正傳」,象徵台灣人正直純真與堅持,而「薯叔」則呼應主力作物甘藷,讓品牌名融合在地情感與人物性格。
冷鏈啟動,化解產季過剩的危機
2016年起,瓊埔合作農場積極配合農業部農糧署推動的「大糧倉計畫」,成立甘藷集團產區,並於水林鄉成立全臺第一個甘藷專區。
臺灣甘藷一年僅有一收,集中在每年一至三月大量採收,若缺乏妥善儲存機制,極易導致價格崩盤與浪費。伴隨田間品質提升與契作穩定化,瓊埔合作農場隨即投入冷鏈設施與加工廠規劃,建構從產地直送到餐桌的完整體系。「我們希望用一條龍的方式來整合甘藷的種植、生產、加工流程,冷鏈就是讓這條鏈穩定運作的關鍵齒輪。」蘇主席強調。
甘藷在無冷鏈輔助下極易在高溫潮濕的環境中萌芽或腐壞,品質與口感也會迅速下降。「很多人以為生鮮甘藷耐放,其實清洗後就進入脆弱期,一旦儲藏不當,5至7天內就可能變質。」蘇嘉益提醒消費者,買回家的甘藷最好盡快食用完畢;而農場要供應全年市場,必須採取冷鏈技術來延長保存。
全程溫控 × 全藷利用,冷鏈成就產品多樣化
為實現冷鏈一條龍作業,瓊埔合作農場設置13~15°C冷藏庫、-40°C急速冷凍庫與低溫作業區,同時導入自動化清洗、截切、冷凍包裝等設備。「我們一天可以處理一、二十噸的甘藷,從清洗到出貨全部溫控,品質一致、效率又高。」
蘇主席說,導入冷鏈後的年處理量成長約30%,更進一步地,冷鏈讓瓊埔合作農場得以向消費者與國際市場做出「全年供貨」的承諾。「很多海外通路最怕我們供應不穩,我們現在可以信心十足地告訴他們:冰庫裡有穩定庫存,全年都出得了貨。」這樣的底氣,不是憑空而來,而是來自農場在冷鏈設備與流程上一步步紮實地投資與佈局。
「甘藷不是只能烤,形狀不好或體型太大的也有用處,關鍵在於你怎麼運用。」蘇主席一語道破產品多樣化背後的策略邏輯。瓊埔合作農場依據不同規格分級應用,從70克到375克的「中規中矩」尺寸是冰烤甘藷的主力;體型較大的會切成薯條、打成薯泥;而外觀、形狀不一者,則搖身一變為薯片、地瓜球、可樂餅等加工品,「我們做到全藷利用,這是對農民的尊重,也是對資源的負責。」
他進一步說明,能實現這樣完整的轉化,冷鏈設備扮演關鍵角色。「我們的處理線上,從清洗、削皮、截切到烘烤、冷凍與出貨,全部都在低溫環境下完成,這樣才能保持甘甜與鬆綿。」
小包裝進超商,大包裝上架賣場——消費者需求決定包裝策略
從廚房走進農場,蘇主席以料理人的敏銳,開發出貼近消費者生活習慣的甘藷產品包裝設計,瓊埔合作農場在產品規劃上,從口感、調味到包裝大小都精準鎖定不同通路的需求。
「我們觀察到,上班族喜歡即食小包裝,所以冰烤甘藷有獨立條狀包裝,方便直接微波食用;家庭採購則傾向500克或1公斤的包裝,在超商及量販店都能買到。」有些顧客一次只吃一點點,就會偏好單顆小包裝;有些做便當配菜、煮湯泥,就會選大容量袋裝。「讓甘藷不只在早餐店出現,而是進入每一餐的日常,是我們的目標。」蘇主席自豪地表示。
更重要的是,這些產品能穩定供貨,也歸功於完整的冷鏈系統。「從田裡採收,到冷凍車運送進超商貨架,我們堅持全程不斷鏈。這樣才能讓你在便利商店買到的冰烤地瓜,吃起來跟剛出爐的一樣香甜。」
政策與產業同行,讓甘藷變成黃金作物
「政府冷鏈補助對我們產業幫助真的很大,沒有冷鏈,以前甘藷大量採收時極易因環境溫度變化與儲存置放環境不佳,造成品質變異,進而導致產銷失衡,價格的劇烈波動甚至大幅下滑,直接影響農民的收入。」蘇主席坦言,冷鏈的導入不只是提升品質,更穩定了農民收入與產銷穩定,也降低農損。目前,瓊埔合作農場已串聯雲林、嘉義、彰化、臺南等地農民契作,由農場提供種苗、協助採收與運輸,農民只需專注管理田間。「我們希望打造一個農民、企業、消費者都共好的甘藷生態系。」
瓊埔合作農場用料理人的眼光看待農業,也用企業家的思維建立完整的冷鏈體系。蘇主席語帶堅定地說:「冷鏈不只是保鮮工具,而是讓整個甘藷產業升級、轉型、走向永續的農業發展。我們會繼續把臺灣的甘藷,送到更多人的手裡與心裡。」
訂閱冷鏈新聞雙週報:連結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