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課程|走進家樂福食物轉型計畫:攜手農友實踐永續與品質控管
面對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環境永續與品質穩定的高度關注,超市如何在供應鏈中發揮影響力,將農產品的真正價值呈現給市場?
本集課程邀請家樂福張原臺採購經理,深入分享「食物轉型計畫」與「農產品品質控管要點」。從推動友善農業到冷鏈管理,從產地直採到銷售端品質把關,透過具體案例與操作細節,解開超市如何同時滿足農民收益與消費者需求。
◆ 課程精華搶先看
與農友並肩前行:家樂福推動「食物轉型計畫」
張原臺經理提到,家樂福的「食物轉型計畫」並非口號,而是與農友並肩實踐的行動。家樂福不僅與超過150位友善農民合作,更陪伴60位農友將田地轉型為有機耕作,讓農民敢種、敢賣、不用擔心無人收購。如今在家樂福的通路上,可以看到石虎山蕉、紅鬚玉米筍等作物,展現友善耕作與生態保育的成果,也讓消費者吃得更安心。在動物福利方面,家樂福更率先推廣非籠飼雞蛋與友善豬隻。雖然推動初期面臨成本高、教育市場需要時間等挑戰,但透過清楚的行銷策略與有效的消費者溝通,這些產品逐漸獲得認同,也讓農民更有信心朝向永續方向邁進。

產地直採不只是夢想,通路與農友共克挑戰
2010年開始興起的「產地直採」,剔除中間商、降低管銷成本等優點,各通路皆躍躍欲試,但實踐後許多問題逐漸浮現。像是通路只取單一規格,導致許多格外品無法銷售,成本還是轉嫁給通路及消費者;還有小農在驗證有機及產銷履歷的過程,需經歷一段陣痛期,這也讓小農感到壓力沉重;另外,技術提升緩慢、設備不足、無冷鏈機制也導致農友難以控管品質。針對上述問題,張經理提到超市作為通路的因應方式:透過供應商分級與集貨,讓不同規格的產品找到出路,並由中間商協助用藥管理與統一驗證,減輕農友負擔,在品質控管上,則由中間商提供冷鏈服務,進以降低農損、延長農產品保存時間。
新鮮從前端操作開始:重新思考採後處理
採後處理的每個環節都會大幅影響農產品的新鮮度。例如,做好預冷可以減少產品失水,降低呼吸作用與乙烯的生成與作用。後端處理固然重要,但反向思考,前端操作是否也能帶來改變?張經理分享短期蔬菜的案例:改以穴盤栽培方式的葉菜,能夠縮短栽期又能機械採收,降低損耗。若以菇菌類為例,採用「完株包裝」代替分級,不僅延長保存、提升庫間使用率,也符合小家庭一次買少量的消費習慣。
◆ 這門課程適合誰?
- 以進入大型通路為目標的農友與農企業
 - 追求穩定供應與品牌價值的超市與量販業者
 - 冷鏈服務與系統整合業者
 
家樂福透過「食物轉型計畫」,以契作、有機轉型、動物福利與生態保育,攜手農友打造永續農業。同時以冷鏈管理、產地直採與採後處理的創新,確保產品鮮度與價值。當通路與農民並肩前行,消費者也能安心選擇,共同推動更永續的未來。
訂閱冷鏈新聞雙週報:連結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