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外銷市場對品質與檢疫的高標準,國內切花業者如何提升採後處理技術,以延長瓶插壽命、維持市場競爭力?

本集數位課程邀請中國文化大學園藝暨生物技術學系連程翔助理教授,以實例講解菊花、洋桔梗、唐菖蒲與文心蘭等主要切花,在採後流程中的常見問題與應對作法,並聚焦保鮮處理、冷藏運輸與出口條件下的實務挑戰。

點擊連結觀看完整課程


◆ 課程精華搶先看

菊花:高溫燻蒸與低溫儲藏造成葉片黃化問題

臺灣外銷至日本的菊花,為通過檢疫程序,需接受高溫藥劑燻蒸處理,常因此產生葉片黃化等品質劣變問題。課程中說明長時間低溫儲藏與燻蒸作業對切花品質的影響,比較不同保鮮劑在延緩黃化與保持花朵開展性方面的效果,並呈現臺灣如何透過採後處理提升產品穩定性,因應出口市場的檢疫要求與品質門檻。


洋桔梗:針對瓶插壽命與乙烯敏感性調整保鮮流程

洋桔梗屬於對乙烯較敏感的切花品項,外銷日本時,除了須符合市場對冬季品質的高度要求,還必須通過檢疫程序。課程介紹其在生產、前處理、分級至零售各階段的保鮮操作,並以日本市場所要求的9日以上瓶插壽命為基準,分享預措液與保鮮液的實務應用。另外,也說明了國內研究如何透過蔗糖與1-MCP等藥劑組合,在長途海運條件下有效維持洋桔梗品質。


唐菖蒲:運用蔗糖迫吸與乙烯處理提升開花表現與觀賞期

作為臺灣傳統切花,唐菖蒲的保鮮處理具高度操作彈性。課程中指出,採用20%蔗糖水溶液進行24小時迫吸,可大幅增加開花數與瓶插壽命。搭配STS、1-MCP等乙烯處理劑,也能因應冷藏過程中乙烯敏感度上升的情形。從實際的實驗的結果可以看出,糖類、乙烯抑制劑與殺菌劑不同組合對於瓶插品質的實際效果。


文心蘭:避免機械損傷與延長瓶插壽命的預措處理實務

文心蘭採後處理需兼顧機械損傷與乙烯釋放。本課程講解業界常用的包裝管、包裝紙、保鮮液操作,並以不同藥劑組合測試瓶插壽命、小花開放率、脫落率等指標。結果顯示,使用乙烯抑制劑、殺菌劑與蔗糖的綜合預措處理可有效延長觀賞期並改善外觀品質,對於高附加價值市場具有直接效益。



◆ 這門課程適合誰?

  • 以外銷為導向的花卉產業從業者
  • 規劃冷鏈與出口流程的花卉物流或集貨團隊
  • 關注觀賞期、顏色表現與乙烯敏感度的切花育種者

切花採後處理無法以單一配方解決所有問題,需依品項特性與流通條件調整對應策略。透過本課程不同切花種類的案例分析,您將深入理解採後處理背後的科學依據與實務邏輯。


立即點擊課程連結,學習實務導向的切花採後處理技巧!



訂閱冷鏈新聞雙週報: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