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水果從採收開始,就在與時間賽跑。若溫度控制不當,鮮度、風味與外觀都可能在運送途中悄然流失。冷鏈管理正是守護這段旅程品質的關鍵:從去除田間熱、執行預冷,到後續的貯運與銷售,每一步都需精準控溫,才能維持穩定品質與市場競爭力。

本課程邀請農業部農業試驗所徐敏記副研究員,系統性解析冷鏈管理的概念、技術與實務操作,從「田間熱」的形成機制,到預冷、貯運、銷售各階段的關鍵管理重點,讓你全面理解冷鏈的運作邏輯,打造真正能延續價值的供應鏈體系,讓保鮮成為你的競爭力。

點擊連結觀看完整課程


◆ 課程精華搶先看

冷鏈管理是什麼?為什麼它這麼重要?

冷鏈不只是冷藏,更是一套貫穿「採收、預冷、分級、包裝、貯藏、運輸、銷售」的低溫品質保障體系。農產品從田間採收後仍持續進行呼吸作用與生理變化,若未及時降溫,呼吸熱會迅速累積,導致萎凋、腐壞與營養流失。

徐敏記副研究員在本期課程中介紹,冷鏈管理的重點在於穩定與可監控的溫度維持,確保產品品質在整個流通過程中不因環境波動而劣化。



冷鏈需求的崛起:從電商到消費升級

隨著電商與新零售模式的快速發展,全球消費者對生鮮產品「穩定供應、即時配送」的需求持續上升。不論是中國電商龍頭阿里巴巴、美國電商巨擘Amazon,或知名零售品牌Walmart,都積極投資生鮮物流與冷鏈體系,顯示冷鏈已成為零售產業中維繫商品品質與品牌信任的關鍵基礎。這股趨勢不僅是技術升級,更反映了市場結構的改變:

  • 消費環境升級:市場全球化、需求多樣化;
  • 消費能力升級:中產階層與年輕族群帶動高品質消費;
  • 消費內容升級:從價格導向轉為健康飲食導向;
  • 消費通路升級:線上線下整合、即時配送O2O模式成為主流。

面對這樣的轉變,冷鏈不再只是生鮮物流的配套技術,而是連結產地、加工、通路與消費者之間的關鍵。唯有建立完善的溫控管理與資訊串接系統,才能真正實現「從產地到餐桌」的新鮮承諾。



冷鏈實務應用:從田間熱到預冷作業

農產品在採收後仍持續進行呼吸作用,會釋放熱能與水分,使果實溫度迅速上升。這股來自產地的「田間熱(Field Heat)」若未及時移除,不僅造成水分流失與軟化,也會增加冷藏負荷、導致能耗與品質下降。因此,採收後的第一步是降溫與穩定溫度控制。實務上可依作物特性採用不同的預冷方式,如室冷、壓差預冷、水冷與碎冰預冷、真空預冷等,但關鍵在於「降得快、降得均勻、降得安全」。

徐敏記副研究員介紹荔枝與萵苣案例,經預冷處理的果心溫度能在短時間內降至安全範圍,相較未預冷樣品,不僅貨架期更長,外觀與風味也更穩定。這說明採後的第一步若能處理得當,就能為後續冷藏與外銷奠定品質基礎。


全球冷鏈視野:從日本到荷蘭的啟示

國際間的冷鏈發展早已成為農業競爭力的核心指標。日本以蘋果的冰溫貯藏技術(約-1.5°C)聞名,能在低溫中維持香氣與風味;杜拜的集貨場則以高度標準化流程應對高溫環境;荷蘭鹿特丹港更打造整合倉儲、包裝與理貨的低溫物流園區,形成高效率的流通節點。

徐敏記副研究員指出,臺灣若能導入可移動式預冷模組、隔熱載具與即時溫控系統,不僅能降低能源消耗,也能提升產地到出口的溫度穩定度,讓「新鮮」真正成為台灣農產最具競爭力的品牌特色。





◆ 這門課程適合誰?

  • 正在規劃冷鏈作業或改善採後流程的生產者
  • 經營集貨場、包裝場或冷藏物流的業者
  • 從事加工、分級、配送或出口業務的企業
  • 希望強化採後品質管理與溫控知識的農業從業人員


在農產品流通中,冷鏈並不是可有可無的附加選項,而是決定品質能否穩定延續、產品能否安全到達市場的關鍵。無論你面對的是葉菜還是水果,每一種作物都有不同的降溫需求與管理節奏。若忽略採後的溫控管理,可能導致耗能增加、損耗擴大,甚至讓辛苦栽培的成果在運送途中報廢。

這堂課帶你從原理到實務,理解冷鏈管理的全流程思維,學會如何建立正確的溫度控管與物流串接,讓你的產品不只新鮮,更具市場競爭力。

現在就點擊連結觀看完整課程,掌握冷鏈管理關鍵,讓品質穩定從源頭開始!



訂閱冷鏈新聞雙週報: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