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課程|讓每一顆橘子都亮眼登場:揭開柑橘品質管理的祕訣
橘子的色澤與風味,來自細緻的栽培與採後管理。從修剪施肥、光照調整到採收與貯藏,每一步都影響品質。若田間管理不當或溫控失衡,便可能出現乾米化、浮皮或病害等問題,失去原本香甜的果實風味。
本課程邀請農業部臺中區農業改良場葉文彬副研究員主講,以柑橘為例,說明如何兼顧栽培管理與採後處理,穩定果實品質並延長貨架壽命。同時介紹近年外銷檢疫流程、低溫貯藏條件與非農藥防治技術,協助生產者在確保食品安全的同時,兼顧環境永續與市場競爭力,讓每一顆橘子都能以亮眼的姿態登場。
◆ 課程精華搶先看
掌握柑橘品質的起點:從田間管理做起
柑橘屬芸香科作物,對氣候與光照極為敏感。葉文彬副研究員指出果園管理即是品質管理,合理修剪可避免過度抽新梢造成果粒變小、乾米化,施肥與樹勢控制能平衡糖酸比例,確保風味穩定。針對常見的「日燒」問題,葉副研究員也示範如何運用碳酸鈣噴施或遮光防曬,減少果皮灼傷。
採收與採後:時機、技術與細節決定品質
柑橘的採收時期依市場而異——外銷日本須提早採收以配合檢疫與轉色,內銷則可延後以提升糖度。葉文彬副研究員在課程中提醒,採收應避開雨天與高溫時段,並保持果梗平整、果皮完整,以防後續感染。此外,採後應立即進行分級、清潔與陰涼暫存,避免果皮受傷或水分散失。
外銷流程與品質把關
首先以外銷日本為例,果心溫度需在1℃以下連續達12天以防果實蠅,並通過台日雙方檢疫官查驗。東南亞市場雖無檢疫需求,但仍需控制貯藏溫度與水氣,以避免果皮病斑與包裝凝水問題。另外在外銷椪柑時,從採收、包裝、回溫到上船的每個環節,都需精準掌握時間與溫度,才能兼顧美觀轉色與運輸安全。
減藥與非農藥處理新方向
在外銷目標國家農藥殘留容許量不一、農業政策趨向重視農業及食物安全等因素下,葉副研究員介紹多項非農藥防治資材應用,包括以色列的有益微生物技術、歐美的塗果蠟技術,以及臺中區改良場開發的「有益微生物液體浸泡處理技術」等。期望減少化學藥劑風險殘留與環境負擔,是永續農業的重要方向。
◆ 這門課程適合誰?
- 栽培椪柑、茂谷、文旦等柑橘類作物的生產者
 - 希望導入非農藥處理與病害防治技術的生產者
 - 經營集貨包裝場或冷鏈物流的業者
 - 從事果品加工、出口檢疫與貯藏管理的業者
 
柑橘品質能否穩定,取決於每個細節的落實。從採收到分級、包裝與貯藏,任何環節的疏忽都可能影響外觀與風味。正確的採後處理能降低病害與損耗,確保果實轉色均勻、品質一致。面對外銷市場的高標準,精準的溫控與安全用藥更是不可忽視。唯有建立完善的管理流程,讓果園與包裝場緊密銜接,臺灣的柑橘才能以穩定品質與新鮮風味,長久站穩市場。
▶ 現在就點擊連結觀看完整課程,學習讓柑橘更亮眼、更有價值的管理祕訣!
訂閱冷鏈新聞雙週報:連結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