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課程|即食蔬果如何好吃又安心?關鍵在截切加工場的標準化流程
當你打開一盒看似簡單的即食沙拉或「方便煮」蔬菜,你是否曾經想過,這些截切蔬果在進入包裝盒之前,經歷多少環節的把關與處理?從農場採收到超市貨架,每一葉蔬菜、每一塊水果,都必須通過一套完整的流程,才能達到「即食」或「即烹」的安全標準。
本集專家速講堂,邀請財團法人台灣優良農產品發展協會楊聰賢副執行長主講,從截切蔬果加工場的設施規劃、品質控管與人員衛生管理等方面,帶你了解從田間到截切產品之間,每一道關鍵操作如何決定食材的安全與品質。
◆ 課程精華搶先看
截切蔬果雖是日常生活中熟悉的食材形式,但背後的作業流程卻比一般人想像中複雜。從原料採收到消費端配送,一條截切蔬果的加工線,涵蓋低溫保鮮、微生物控制、品質管控等關鍵技術。
加工流程標準化,從驗收到出貨每一步都不能省
截切蔬果不只是單純的切割動作,而是建立在一套嚴謹的加工程序上。從原料進場開始,即需依序完成去除外葉、初步挑選、清洗、殺菌與脫水等,確保蔬果具備潔淨、低溫且表面乾燥的處理條件。隨後,再依照不同品項特性與客戶端規格,進行絲狀、丁狀或段切等作業。
不可忽視的原料驗收與農藥控管
楊聰賢副執行長也提到原料驗收時,進場蔬果需進行農藥殘留快速檢驗(抑制率需低於35%),並由供應合作社提供前一日採樣數據作為風險預篩。若發現殘留超標或夾雜物比例過高,須即刻退貨或協調換貨。
對於來自非合作場域的蔬果,則會建議在進場後即刻進行抽樣檢測,確保不將高風險原料納入生產流程。這樣的制度安排,使截切加工場得以在日常作業中主動辨識與排除風險,而非僅仰賴下游抽驗來修補問題。
人員與場域衛生:作業區分級與行為管理
截切蔬果屬於「非加熱即食」產品,對於人員與場域衛生條件要求高。作業流程可區分為「一般作業區」、「準清潔作業區」與「清潔作業區」,不同區域對於動線、機器使用、環境溫度與人員進出皆有明確規範。
在人員管理上,除法定健康檢查外,還須注意作業服、鞋帽、口罩之穿戴整潔,並落實正確洗手與消毒步驟。也特別提到:「洗手台設在入口以外的地方,是最常見的錯誤之一」,這會導致清潔完雙手後仍需經過換鞋、摸門把等動作,讓原本乾淨的手再度被污染。
◆ 這門課程適合誰?
- 規劃即食/即煮蔬果產品的加工業者
- 執行農產品原料驗收與預冷處理的第一線主管
- 希望導入清洗、預冷與包裝等關鍵設備的冷鏈產業從業者
打開一盒包裝整齊、乾爽新鮮的生菜沙拉,別忘了這背後是一整套跨越田間、設備、人員與制度的食品安全工程。這堂課不只是講解怎麼切菜,而是協助建立一套可執行、可監控、可改善的安全作業機制,讓截切蔬果在效率、品質與風險管理之間,找到穩定而可靠的操作平衡點。
訂閱冷鏈新聞雙週報:連結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