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進入學校中央廚房的蔬菜、水果,從田間採收到上餐桌,究竟經過多少層的把關?當我們談論營養午餐的食品安全,不應停留在「有沒有檢驗報告」的表面問題,而是要回到源頭去檢視:這些農產品從哪裡來?由誰供應?如何驗收?又如何因應可能出現的品質變化?

本集數位課程邀請到統鮮美食股份有限公司的劉小菁協理,以多年團膳實務經驗,深入講解營養午餐中農產品的品質控管關鍵。從合約規範到供應商管理、原料驗收到常見現場問題,讓你瞭解那些在每日午餐背後的品質挑戰。

點擊連結觀看完整課程



◆ 課程精華搶先看

從契約出發,用制度建立最低門檻

校園午餐的農產品,中央廚房在採購上,不僅須要求供應商具備營業登記、食品業者登錄字號等基本條件,更可明訂蔬果來源必須符合「有機農產品」、「產銷履歷(TAP)」、「台灣優良農產品(CAS)」或「農產品追溯標示」等驗證要求。


這些條件不只是形式,更是一道道守門機制。當驗證標章變成法律契約的一部分,供應商的責任也變得具體且可追溯。倘若團膳公司在供應過程中出現食材標示不實、混充驗證標章、虛報來源或供應與登錄不符等情形,將依契約條款,面臨高達當日餐費總金額30%的懲罰性違約金,以確保校園午餐的食材真實性與可追溯性。然而,合約只是開始,品質的真正把關,還得靠後續的供應商管理與原料驗收。



從源頭監控,供應商與原料驗收的雙重防線

你知道中央廚房是怎麼選供應商的嗎?光有標章還不夠,他們會要求供應商定期提供第三方驗證(如ISO22000、HACCP等)與自主或委外檢驗報告,確保產品不只合格,更要符合衛福部逐年增加的農藥殘留檢測項目,2023年1月起已增列至410、411項(參考資料)。

在挑選供應商時,也需回溯到農作物的生產來源,檢視農民的施藥記錄、田間停藥期與農藥檢測等資料,確認作物生產過程是否符合食品安全規範。

原料的驗收,除了數量、溫度、標示與規格等一般項目,還需重點檢查:

  • 異物防治是否落實(如是否含枯葉、蟲蛀、破損)
  • 品質是否穩定(如水傷、曬傷、腐爛等)
  • 驗證標章是否齊全、標示是否清楚正確

這樣的過程看似繁瑣,但正因為有了這一連串機制,才能確保農產品從田間到校園的每一環節都受到控管,真正落實安全與品質。




校園午餐食材管理的現場難題

儘管制度完備,實務上仍可能充滿挑戰。許多問題往往發生在紙本規範之外的第一線現場。

  • 異物問題難以完全防堵:即使供應商文件齊全,實際配送中仍可能出現塑膠片、昆蟲、枯葉、肥料殼等異物,尤其在葉菜類產品中更為常見。
  • 品質波動大,難即時因應:氣候劇變所造成葉菜凍傷、瓜果水傷,或是馬鈴薯發芽、地瓜蟲蛀,將影響當日供餐品質。
  • 選擇水果困境多:水果雖富營養,卻常因「太生不好吃、太熟易損壞」而難以掌控。尺寸不一、標示不清、熟度不均,也都是常見難題。

這些問題並非個案,而是多數中央廚房每日面臨的現場挑戰。本課程透過具體案例與處理邏輯,講解如何將制度「落地」,強化品質把控、防止損失,讓好食材真正進得了廚房、上得了餐盤。




◆ 這門課程適合誰?

  • 處理午餐食材的營養師與廚務人員
  • 供應符合驗證標準農產品的業者
  • 規劃與稽核午餐制度的教育與地方機關
  • 負責食材風險控管的中央廚房業者

校園午餐的農產品品質,不只關乎產品本身是否合格,更取決於整體供應體系是否具備有效的驗證制度與驗收機制。從產地種植、契作管理,到原料進廠、標章查核與異物控管等,每一環節都需要被清楚記錄、有效監控,並持續精進與落實管理機制。

 ▶ 現在就點擊連結觀看完整課程,瞭解如何控管營養午餐中的農產品品質。



訂閱冷鏈新聞雙週報: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