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產地直送成為常態、鮮食蔬菜進軍超市與餐飲市場,從採收到上架的每一個環節,都必須精準控溫。在這樣的供應鏈中,「水冷」不只是降溫工具,更是蔬果保鮮流程的關鍵環節。特別是針對葉菜、根莖類等高水分作物,水冷能在短時間內迅速均勻降溫,大幅降低呼吸作用與耗損風險。

本集《Cold Chain, Cool農業》再次邀請到冷鏈設備專家李允中教授,講解水冷的科學基礎與實務技術,從設備形式、水質管理、乾燥處理,到各種作物的應用選擇。一起拆解水冷在產地處理與流通環節的實戰細節,幫助你升級冷鏈管理的每一步。

🎧 馬上收聽本集Podcast!


◆本集內容搶先看

水冷為什麼比空氣快?關鍵在比熱與導熱效率

水冷之所以成為高效率的預冷技術,關鍵在於水的比熱高、導熱快。相同熱量下,水升溫幅度小,可迅速將蔬菜的「田間熱」帶走。相比空氣冷卻,水能更均勻包覆產品、加速熱交換,是葉菜類與根莖類降溫的首選方式。


在臺灣用水冷,你該注意的風險與誤區

雖然國外常見水冷應用,但臺灣在推廣上較為保守,原因在於以下幾點:

  • 菌相複雜:高溫多濕環境下,農產品表面易孳生多樣微生物
  • 交叉感染風險高:水作為介質,容易在批次間傳播病原
  • 水果反而更易腐敗:冷卻後若未即時乾燥,表面水分會加速腐爛

課程中,老師將解析這些風險的成因,並提出實務對策,包括:加氯消毒、快速風乾與濕度管控等。


維持冰水狀態不是靠冰水機,而是靠製冰策略

你以為一台冰水機就能維持0°C?其實大多數市售冰水機僅供應5~7°C的水溫,難以長時間維持降溫效率。真正能穩定提供0°C冰水的設備包括:

  • 片冰機:產出細小冰片,能快速降溫並易於分布
  • 板冰機:產生較大塊的冰片,維持整槽水溫穩定
  • 盤管式儲冰的水冷系統:冷媒在盤管中循環,讓冰水不斷保冷



包裝方式不同,水冷設計不能一體適用

水冷設計需依產品是否包裝來調整作業模式。無包裝作物可直接投入冰水槽,實現快速大量降溫,多應用在竹筍、胡蘿蔔等作物上。而有包裝產品(如多孔箱或網袋)則需設計淋水流路,讓冷水能穿透包裝、接觸內容物,才能達成均勻降溫效果。


水冷水源可循環利用,但需做好風險控管

水冷用水可分段回收利用,但必須控管用途與水質,例如初步清洗可使用回收水,終端冷卻則須使用潔淨水。過程中搭配濁度與餘氯濃度監控,能有效降低交叉感染與品質風險。


水流強度怎麼調?避免細嫩作物受損的關鍵技巧

水冷水柱不等於高壓沖洗,多數水柱如同強降雨,對作物無明顯損傷。但在處理細嫩葉菜類時,仍須調整水壓、水流分布與產品排列方式,才能避免葉片撕裂、傷口擴大等物理性損傷。老師也在課程中分享現場調整建議,讓你在效率與品質之間找到最佳平衡。


◆本集適合哪些人收聽

  • 面臨採後降溫瓶頸的農場經營者
  • 大量處理葉菜、水分高蔬果的蔬果加工業者
  • 開發或優化製冰、水冷系統的設備商與工程顧問團隊

冷鏈沒有單一解方,只有適地適用

水冷是一種高效率的降溫工具,但唯有根據作物特性、場域條件與處理流程,選擇合適的技術與管理方式,才能真正發揮冷鏈的整體效益。希望本集內容能協助你在每一個決策點,做出更穩健的判斷。


訂閱冷鏈新聞雙週報: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