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採收的蔬果,就像剛運動完的人一樣,熱度高、需要馬上降溫才能保持最佳狀態。那麼要用冰還是用冷水降溫?冰冷與水冷,雖然都是降溫方式,但原理、效果與適用場景各有不同。

本集《Cold Chain, Cool 農業》邀請到冷鏈實務專家李允中教授,帶你從原理、應用到小技巧,一次搞懂冰冷的降溫原理與應用技巧。你會了解它的運作邏輯、在哪些情況下使用最有效,以及冰量需依熱平衡計算,而非隨意撒冰,幫助蔬果從產地到餐桌都維持最佳鮮度。



◆本集內容搶先看

冰冷vs水冷:差在哪裡?

冰在融化過程中能一直維持零度,冷卻效果穩定且持久;水冷雖然降溫速度快,但水溫會慢慢升高,效果會逐漸減弱。李允中老師以「溫差」解釋降溫速度:溫差越大,降溫越快,而冰因為溫度固定在零度,能長時間維持降溫效率。


冰的額外優勢:一路保溫

除了降溫,冰還能在產銷流程的不同環節「持續工作」。當產品離開產地後,冰可以在集貨、長途運輸、配送等階段繼續吸熱降溫,確保溫度不回升,尤其適合沒有冷藏設備的路程。這種「邊走邊保鮮」的特性,使冰在延長貨架期和保持品質上有很大的靈活度。


冰用多少?算給你看

降溫不是憑感覺隨意撒冰。李老師根據熱平衡計算,說明產品在不同降溫幅度下所需的冰量,例如:若需降溫4°C,大約需要50克冰;若需降溫16°C,則約需200克冰。他同時提醒,最有效的方法是先透過預冷快速降溫,再使用冰來維持低溫,這樣不僅能節省冰的用量,也能讓溫度更穩定。


冰的來源與選法

冰的形式會影響使用的便利度與降溫效率,李老師指出,常見的冰型有三種。製冰廠碎冰適合在產地集貨時大量使用;商用製冰機則適合小型農場或加工廠現場即時製冰;鱗片冰製冰機產出的冰片細小、覆蓋均勻且易於鋪撒,特別適合應用於物流環節。在食品安全方面,製冰廠的碎冰應符合飲用水標準,並在搬運與鋪撒過程中保持清潔,以避免造成產品污染。







◆本集適合哪些人收聽

  • 想評估冰冷和水冷哪種方式適合的農友與農企業
  • 需在運輸途中維持低溫的加工與物流業者
  • 未來想開發、優化製冰與應用方案的設備商與系統整合商


用對方式,降溫事半功倍

冰冷是冷鏈保鮮的重要利器,只要掌握其特性與應用時機,就能在不同作物與流通條件下,發揮最佳鮮度管理效果。本集透過李允中老師的經驗分享,帶你避開用冰的常見誤區,找到最適合的冰冷降溫策略;而在下期內容中,我們將進一步介紹水冷的特性與應用,幫你完整掌握兩種降溫方式的優勢。

🎧還沒收聽的朋友,現在就打開《Cold Chain, Cool 農業》,一起掌握冰冷的智慧應用!




訂閱冷鏈新聞雙週報: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