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記得上期課程中提到的小白菜、青江菜、莧菜嗎?這些不結球葉菜雖然處理麻煩,但多數只要流程精準,就能即日出貨、快速消化。然而,當作物進階成「半結球」或「結球」型態──像是蘿蔓萵苣、福山萵苣、山東白菜、甘藍等,結構更緊密、產期更集中、保存期更長,處理邏輯也得跟著升級。

本期課程繼續邀請農業部臺南區農業改良場前秘書林棟樑博士主講,帶你走進半結球與結球葉菜的處理現場。從採收判斷、預冷策略到入庫溫差與濕度控管,全面建立你的葉菜保鮮邏輯!

點擊連結查看上集文章:🎓數位課程|短期葉菜怕熱也怕悶,採後處理你做對了嗎?

點擊連結觀看完整課程


◆ 課程精華搶先看

結球葉菜為什麼更難處理?

和葉片薄、呼吸快的短期葉菜相比,結構緊密的半結球與結球葉菜(例如蘿蔓萵苣、福山萵苣、山東白菜、甘藍等),雖然看似耐放,其實更怕內傷與乙烯。這類作物若在採收前受到病蟲害或養分不均影響(如蓟馬咬痕、缺鈣焦枯、蛾類咬孔等),即使外觀完好,也可能在冷藏中快速劣變。

林博士指出,採收前的幾個關鍵流程往往決定了後續能否順利保鮮。首先,應避免在採收前過度灌水,否則葉球含水量過高,不僅容易受傷、腐爛,也會增加預冷負擔。其次,成熟度須控制得宜,太早採收影響風味,太晚則因結球太緊、內部熱量難以散出,造成冷卻困難、儲運不穩。而病蟲害檢查更不能馬虎,像是黑腐病、蛾類蟲孔、或是內部焦枯情形,若未剔除進庫,很可能在儲藏過程中迅速擴散。


冷藏不是一直「冰到底」,還要會「預冷」

許多農友與集貨單位常見的誤區,是將剛採收的葉菜直接送入冷藏庫,認為「越早冷藏越保險」。然而,林博士提醒,結球葉菜因結構緊密、球心溫度不易散出,若未經預冷處理就入庫,不僅冷卻速度慢,更可能導致冷排結冰、濕度下降,葉面出現脫水、黃化等現象。

因此,預冷才是延長葉菜壽命的第一步。其中,壓差預冷適用於大量葉菜集貨時快速降溫,操作方式為堆疊棧板、設置抽風通道,強迫冷風穿透葉球與箱體間隙進行熱交換;而真空預冷則特別適合蘿蔓、結球萵苣等葉片濕潤、附水量高的作物,透過降壓方式使表面水分快速蒸發帶走熱能,在短短幾分鐘內完成降溫。


冷藏條件不是越低越好,還要「穩、濕、通」

冷藏過程中若溫差過大、濕度不穩,對葉菜的傷害可能比高溫還嚴重。林博士指出,溫度設定應控制在0°C,濕度維持在95%以上,並強調避免±2°C這種慣性設定,建議縮小至±1°C,才能避免水氣凝結或出現區域性冷害。

此外,冷藏庫的風道設計與感溫器位置也不容忽視。若通風不良,乙烯氣體容易在局部堆積,誘發黃化、葉片離層等現象。特別是山東白菜這類品種,若貯藏於5–10°C的溫區,不僅儲存期大幅縮短,還會刺激側芽萌發、影響商品外觀與市場接受度。


實驗證實:有預冷,就是不一樣!

林博士在課程中分享了結球白菜的儲藏實驗:將兩組葉菜分別以「未預冷」與「壓差預冷」方式處理後入庫,並於0°C環境儲藏一個月。結果顯示,未預冷組外葉普遍黃化、乙烯濃度高,需經剝除與整理才能販售;而預冷組則外觀完整、可直接銷售,整體保鮮效果明顯優於對照組,也證實有效降低後段作業成本。




外銷與內銷邏輯不同,處理流程也需因應

除了冷藏技術外,林博士也針對外銷葉菜的採後處理進行說明。以結球萵苣為例,外銷流程需特別注意採收成熟度調整(葉球應帶有彈性、不可過熟)、提升紙箱潑水度避免壓傷、並以契作方式協調品質與採收量。處理流程上,部分超市型產品需先送至包裝場逐粒套袋裝箱;而末端市場如截切加工場,則可在田間直接裝箱,搭配真空預冷整批出貨。



◆ 這門課程適合誰?

  • 想讓葉菜保存更穩、外觀更好的生產者
  • 經營蔬菜內銷直送或外銷物流的冷鏈與配送業者
  • 專注於蔬菜加工與包裝的加工與供應鏈業者


保鮮不是為了讓葉菜凍起來,而是為了讓它抵達市場時,依然新鮮如初。

從採收的每一次判斷、裝箱的每個細節,到預冷與冷藏的每個溫度變化,都是影響品質與價值的關鍵,每一個環節都攸關葉菜能否保持新鮮、順利送達市場。本期課程帶你逐步拆解半結球與結球葉菜的處理邏輯,幫助你降低耗損、穩定品質、延長供應期。

無論你是產地端的生產者,還是加工與通路的經營者,這堂課都能幫你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保住鮮度、守住價值。

掌握正確做法,讓品質穩定、價值延長!▶ 現在就點擊連結觀看完整課程



訂閱冷鏈新聞雙週報: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