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課程|農園產品預冷技術與設備應用
在冷鏈流程中,冷藏與運輸固然重要,但你是否忽略了最關鍵的第一步——「預冷」?農產品剛採收時仍殘留田間熱與旺盛的呼吸作用,若無法在黃金時間內迅速降溫,後續即使冷藏再完善,也難以挽回品質的快速流失。
本課程特別邀請國立臺灣大學生物機電工程學系李允中教授(退休)主講,深入解析各類農園產品的預冷技術與設備應用。從壓差、水冷、冰冷到真空預冷,帶你了解不同作物、不同流程下,如何選對技術、配置設備、避開常見誤區,讓你的預冷操作更有效、保鮮更有感。
◆ 課程精華搶先看
農產品採收後,不只溫度高,還在不停地「呼吸發熱」。如果這些熱沒有及時處理,就算冷藏再先進,後續也難以挽救品質。這時候,「預冷」就成了保鮮的第一道防線。
不同作物、不同通路,預冷方式自然也不同。本課程中,李允中教授詳細介紹四種常見預冷設備,從原理、應用到常見問題一一解析,幫你找到最適合自己產品的預冷策略。
壓差預冷設備:快速降溫的基礎選項
對於像葉菜、草莓這類需迅速處理的大宗產品,壓差預冷是現場最常見的選擇。透過風扇抽氣,產生箱內外壓力差,強迫冷空氣流經產品與包裝縫隙,達到快速降溫效果。課程中提到,不同結構(如隧道式、側吸式、頂吸式)會影響風流路徑與降溫均勻性。若堆疊不當或箱內有隔板,也可能出現內層降溫不良、冷卻時間拉長等問題。好的風量配置與風道設計,才是發揮壓差預冷效益的關鍵。
水冷設備:冰水的快速導熱優勢
對耐水作物如玉米、綠竹筍、莧菜等,冰水直接接觸產品,是一種效率極高的降溫方式。水冷可分為淋水式與浸水式,前者降溫快但熱損失大,後者保冷穩定但效率略低。課程中也提醒,冰水若循環使用,須特別注意水質衛生,避免成為微生物的溫床。像青花菜的案例,預冷至約5°C後再轉冷藏,不僅延長了保鮮期,也讓外銷品質更穩定。
冰冷設備:碎冰與冰泥的靈活應用
如果現場沒有冷藏設備,預冷與配送常會合併處理,這時「碎冰」就派上用場。課程中說明,片冰或碎冰可直接放入包裝中,在運輸過程中持續融冰吸熱,維持產品表面低溫。而更進階的「冰泥」設備,雖可快速降溫,但若使用在對低溫敏感的作物上(如青花菜),反而容易引起寒害與組織變色。選用冰冷設備時,除了效率,還要評估產品的耐冷性與包裝耐濕程度。
真空預冷設備:高效但需精準操作
當作物表面濕潤、呼吸速率快,例如青江菜、萵苣、甘藍等短期葉菜類時,真空預冷能在極短時間內將溫度降至安全範圍。原理是讓水在低壓環境下迅速蒸發、吸熱,使整體降溫均勻。課程指出,真空預冷的效率雖高,但每降低5°C會伴隨約1%的失重;若操作不當或未接續冷藏,反而容易造成萎凋。正確的操作流程應包含:適當包裝通透性、預冷後立即轉入冷藏,以及必要時使用噴水方式減緩水分流失。
◆ 這門課程適合誰?
- 正在規劃預冷作業的生產者
- 經營集貨場或冷鏈配送的業者
- 從事加工、分級或包裝業務的業者
在冷鏈流程中,預冷不是可有可無的附加選項,而是決定產品品質能否穩定延續的起點。
不論你處理的是葉菜、水果還是筍類、玉米,每一種作物、每一段流程,都需要對應最合適的降溫策略。選錯設備、用錯方式,不僅降不下溫,還可能讓產品提前報廢。
這堂課帶你從技術原理看到操作細節,從設備樣式比較到現場實例分析,讓你真正了解:不是設備越貴越好,而是方法對、管理對、流程對,才是真的好。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