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資訊|溫控精細化×物流自動化:打造永續農產冷鏈體系
![]() |
圖 冷凍自動倉儲「LOGI FLAG TECH 所澤1」示意(出處:マイナビニュースTECH+ 企業IT 「LOGI FLAG TECH 所沢I」冷凍自動倉庫) |
在面對氣候變遷與消費行為變化的雙重挑戰下,冷鏈物流已從「維持低溫」的技術支援角色,轉化為攸關食品品質、市場競爭力與產業韌性的關鍵核心。本期援引三井物產戰略研究所高島勝秀的研究報告,介紹「日本冷鏈物流現況與展望」,藉由日本食品物流在冷鏈上的戰略佈局,作為臺灣農業生產與運銷體系的發展參考。
冷鏈體系的現況與變化驅動
冷鏈是透過冷藏或冷凍方式,於生產、保管、運輸、銷售等各環節中,維持產品品質與安全的低溫物流體系。尤其在食品領域,冷鏈因應冷凍食品需求的增加、減少食品損耗與廢棄量等目標而日益受到重視。例如便利商店Lawson自2023年8月起試行3個月,以冷凍方式販售原本常溫銷售的飯糰(6種),檢驗食品浪費削減與物流效率提升的可能性。
以日本為例,國內冷凍食品的進口占比從2000年的37%上升至2023年的46%,意即需確保從海外進口到消費者餐桌的品質穩定性與追溯能力。另一方面,國產冷凍食品的應用結構也發生變化,家庭用比重自2020年後快速提升,顯示冷鏈已從業務用基礎轉向家戶日常生活。
為回應此一變化,日本低溫倉儲總容量於十年間增加約1.4倍。以NICHIREI LPGISTICS為首,前幾名多為水產品相關企業,但中小型物流業者亦逐步擴張、承接日益增加的冷鏈需求。
然而,日本低溫物流倉儲仍面臨明顯瓶頸:一方面,物流基礎建設滿載,東京、大阪等主要都市的冷藏倉儲使用率超過90%。另一方面,面臨設施老化與更新壓力,雖然冷凍倉庫的法定耐用年限為12至24年(常溫倉庫為15至38年),但實際上,多數倉庫超過折舊年限仍持續使用,約6成為30年以上建物,除了能源效率差,另須配合2030年淘汰含氟冷媒之環保政策。
三溫帶物流整合:從結構調整到產業聯盟
為回應不同食品的溫控需求,日本冷鏈物流轉向建構「三溫層」體系:常溫(約10-20°C)、冷藏(-5~5°C)、冷凍(-15°C以下),並依據不同食品屬性調整配送與保管策略。實際上,另有「四溫層」的分類方式,即在三溫帶基礎上,新增一項「定溫」的溫控區段。所謂的「定溫」環境,通常指的是維持在10~20℃區間,且溫度與濕度皆經過精確控制的空間。雖然其溫度範圍與「常溫」相近,但與常溫的最大不同在於,常溫僅反映外界自然環境溫度,會隨季節與地點變動;而定溫則是藉由空調與濕度調節設備,全年維持穩定的儲藏條件。
因應冷鏈需求上升,原本僅從事常溫物流的企業開始涉足冷藏與冷凍運輸。許多大企業選擇與低溫物流業者合作或併購整合。以SENKO集團與專營低溫物流的RUNTEC整合為例,雙方透過策略聯盟與股權整合,實現在同一物流園區內設置常溫與低溫倉儲設施,並承接同一出貨商在多溫層下的運輸業務,顯著提升物流效率與客戶黏著度。
另如國分集團自2012年起推動「三溫帶物流中心」,2021年前已於全國構築涵蓋常溫、冷藏、冷凍的複合物流網絡,並配合三溫層配送車輛運用,實現一站式出貨與物流合理化,提升了商品流通效率與成本控管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不僅物流公司參與整合,不動產業者也開始投入設施建設,如大和房屋工業於大阪推出可支援三溫帶的「DPL大阪舞洲」物流園區,並由三井不動產、日本GLP等業者持續擴展,體現冷鏈設施正成為新型物流基礎建設的核心領域。
![]() |
圖 四溫層介紹(出處:物流改善教室-関通-) |
省力化與數位化的雙軸推進
面對人力不足與冷鏈工作環境嚴峻,日本亦同步推動省力化與數位轉型。霞關資本於2024年展示之冷凍自動倉儲「LOGI FLAG TECH 所澤1」,可於-25°C環境中容納4,200個T11型托盤,並透過Material Handling自動化設備實現無人搬運。該倉庫同時提供「按托盤計價」的小量儲存服務,提升彈性與市場對應能力。
另一方面,SENKO、NICHIREI LPGISTICS、Telexistence企業自2022年起於冷藏倉內導入遠端操作型AI搬運機器人,透過實證驗證其對減輕勞動強度與遠距作業的適應性,為低溫作業環境提供轉型方向。
物流網絡與行銷模式的再設計
不只限於倉儲與運輸,日本冷鏈也正融合行銷與流通加工功能。例如SBS FLEC公司針對冷凍蛋糕、熟食等商品,依需求解凍後轉為冷藏配送,以滿足即時訂單與降低廢損風險。
同時,國內也出現結合上游製造商與下游批發物流的垂直整合案例。三菱食品與K.R.S.流通系統於2024年成立合資公司「L-Platform」,構築涵蓋全供應鏈的冷鏈協作體系,並導入標準化托盤、計畫配送、簡化檢品等措施,以提升整體效率與溫度控管精準度。
提供臺灣農產業者的參考
日本冷鏈體系的轉型歷程,不僅是對供應端與消費端結構變化的回應,也突顯了技術整合、跨業協作與高附加價值設計的重要性。對臺灣而言,當前正處於從「個別設備」走向「整體系統升級」的關鍵期。
參考日本的作法,可評估以下方向發展:
- 推動三溫帶物流節點與配送車輛普及,提升多品項出貨彈性。
- 鼓勵產地導入預冷,結合小規模冷鏈共倉共享機制,強化資源應用彈性。
- 導入WMS系統與IoT溫控技術,實現可追溯的品質控管。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