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dcast|從產地到沙拉:截切蔬果場的幕後實務全解析
你是否曾經好奇我們在超商買到的即食沙拉,是怎麼從一整顆高麗菜變成均勻細緻的絲狀?這些蔬菜在走進超商冷藏櫃之前,都經過重要中途站:截切包裝場。這不只是把蔬菜切一切、裝一裝的地方,更是決定鮮度、安全與品質的第一線。
本集《Cold Chain, Cool 農業》邀請到台灣優良農產品發展協會楊聰賢副執行長,解析截切蔬果的處理流程與衛生標準。如果你對即食市場感興趣,這集絕對不能錯過!
◆本集內容搶先看
什麼是截切?別把前處理當成完整加工!
市面上許多去除蔬菜外葉或瑕疵的動作,其實只是「前處理」,完整的截切作業包含挑選、清洗、依規格精準切割、脫水與包裝等完整流程,且必須全程低溫處理,才能維持品質與安全。根據台灣優良農產品(CAS)驗證規範,截切蔬果需在7°C以下操作,並強調預冷程序以降低呼吸熱、確保鮮度。
食品安全怎麼守?從洗乾淨到洗得好
截切蔬果若直接供應給沙拉、即食食品或餐飲業,核心重點就是微生物控制。除了清水洗滌,業者多採用低濃度次氯酸鈉、臭氧水或電解水等殺菌手段,並進行多段式清洗處理,層層把關,降低污染風險。這些看不見的處理,正是截切產品能否安心上桌的關鍵。
截切流程有哪些?每個步驟都講究
從原料進貨開始,截切包裝場需依序進行挑選、初洗、截切、水洗、瀝乾、包裝與冷藏出貨。其中的截切步驟並非一刀切下就完成,而是根據不同作物選用不同設備。例如,蔥、薑、蒜等少量多樣的品項適合滾輪切割機;大量處理高麗菜絲則常用輪刀機;馬鈴薯、地瓜等表皮粗硬作物則會搭配刷毛機進行前處理;而像是洋蔥、蜜棗等不適水洗的水果則使用噴水與空氣乾洗系統。
水果怎麼切?每一種都不能馬虎
每種蔬果的處理需求不同,業者需根據特性設計對應策略,並調整設備配置。例如,柑橘類需在切割前徹底清洗,以避免表皮殘留污染果肉;蘋果與番石榴則容易在切後變色,建議浸泡檸檬酸水等抗氧化液短暫處理;而像是葡萄、鳳梨這類高糖分水果,在截切後則不建議再清洗,避免影響風味與營養。
◆本集適合哪些人收聽
- 農業生產者與合作社:瞭解截切加工標準,協助產品延伸應用與拓展銷路
- 欲設立截切加工場的業者:學習流程配置、設備選擇與溫控標準,規劃投資前先評估通路與產能
- 供應學校午餐、連鎖通路的加工廠:掌握截切蔬果的衛生、溫控與氧化處理技巧,提升即食產品安全與品質
截切包裝,不只是加工,是品質與信任的延伸
截切包裝場是位於供應鏈的「轉運站」,扮演著承上啟下的關鍵角色。從原料挑選、切割處理到溫控包裝,每一步都在守護蔬果的新鮮、安全與市場價值。
在面對消費者日益提升的品質要求與食品安全標準時,我們更需要用科學的流程、嚴謹的管理與適當的設備,讓每一片蔬果都經得起檢驗、吃得更安心。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