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龍果外型亮麗、風味清爽,是臺灣外銷潛力果品之一,但你知道嗎?這類果品其實非常「嬌貴」,不僅不能後熟,還怕低溫、怕水、怕病害,一不小心,漂亮的外表就變成腐爛的負擔。

想讓紅龍果放得久、走得遠,光靠田間管理是不夠的,還要與「採後處理」相輔相成守住品質與擴展市場。本集數位課程「紅龍果採後處理」,由國立臺灣大學園藝暨景觀學系吳俊達副教授主講,從產地採收、預冷條件、蒸熱處理到病害管理,完整解析紅龍果從果園到貨架的每一個環節。

點擊連結觀看完整課程


◆ 課程精華搶先看

為什麼紅龍果特別需要採後管理?

紅龍果屬於非更年型果實,意即採收後不再後熟,錯過最佳採收期會直接影響風味與糖酸比。同時,它也是典型的「怕冷型」果品,貯藏溫度若低於5°C,極易出現寒害,導致果皮失水、苞片萎凋,甚至果實腐敗。


採後處理,從採收那一刻就開始

好的採後流程,應從田間就啟動。紅龍果建議在清晨採收,此時果實溫度較低、水分含量穩定,能降低後續預冷的負擔與成本。雨天則不宜採收,否則易引入病原菌、增加腐損風險。
採收後應立即進行分級、修剪與清潔,再依通路區分後續流程。以外銷日本為例,必須經過蒸熱檢疫處理,將果心溫度加熱至46.5°C並持續30分鐘,以確保殺滅果實蠅。這項程序雖有效,但也會造成果實失水,考驗栽培端苞片厚度與耐貯性的培養能力。



如何延長紅龍果的保存期?

紅龍果在經歷蒸熱處理後,必須立即進行強風預冷(例如4°C隔夜),並搭配適當包裝如套網、防蟲袋與泡棉襯墊,降低後續物流損傷。研究也指出,貯藏前進行藥劑溫湯處理,可有效抑制潛伏性的褐斑病菌發展,延長商品壽命。



成熟度與風味,內外銷各有不同標準

內銷市場講究風味與外觀,建議採收期為花後35至38天;而外銷市場(尤其需經蒸熱檢疫者)則應提早至花後30至33天採收,保留較厚果皮與苞片,耐貯運力更佳。這些看似微小的幾天差距,實則影響整體後熟穩定性與果品外觀。



◆ 這門課程適合誰?

  • 紅龍果栽培農民、產銷班與青農夥伴
  • 農產品加工、包裝、物流與出口從業者
  • 有意開拓農產品外銷或冷鏈管理的業者


採後流程不是額外成本,而是品質的投資

「採後處理」不是錦上添花,而是整體品質管理的一環。特別是當市場競爭激烈、國際檢疫標準嚴格,誰能做好採後處理,誰就有機會走得更遠。

紅龍果的例子提醒我們,要能站穩國內外市場,不只靠外觀,更靠穩定的採後管理技術。透過這門課,我們看見採後處理不只是「補強」,而是一整套延長產品壽命、提高市場價值的專業系統。從採收時機的選擇,到蒸熱處理與病害防治,每一步都是品質的保證。

瞭解採後處理的科學與實務!現在就點擊連結觀看完整課程


訂閱冷鏈新聞雙週報: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