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聽到「低溫作業室」,會誤以為它就是可以人進出的冷藏庫。但其實,這兩者在設計邏輯、使用目的、與安全需求上都有本質上的不同。

本集《Cold Chain, Cool 農業》Podcast,我們邀請到國立臺灣大學生物機電工程學系李允中教授(退休),帶大家釐清低溫作業室的設計迷思,並解析如何打造「人與產品都舒服」的低溫工作環境。

🎧 馬上收聽本集 Podcast!


◆ 本集內容搶先看

冷藏庫≠低溫作業室:兩者設計邏輯完全不同

冷藏庫是為了產品儲存而設計,進出頻率低;而低溫作業室則是提供人員在低溫中進行清洗、包裝、加工等操作,因此進出頻繁,主要熱源來自「人」。使用冷藏庫當作業場,不僅不符人體工學,也會危及工作安全。


合理溫度是關鍵:不是愈冷愈好

業界常有迷思,認為低溫作業室愈冷愈好,將其設定在10°C甚至是5°C。低溫作業室的設計溫度應根據作業性質與人員舒適度調整,一般建議控制在15至20°C,為站立與手作業人員較能接受的範圍。若為截切加工區,則可依需求降低至10至15°C;成品包裝室或有微生物控制需求時,部分區域可進一步降至5至10°C。但應避免全區長時間維持過低溫度,以免影響作業效率與人員健康。



低溫作業室空間設計五大關鍵

  • 牆面與天花板:建議使用50mm庫板,牆角採圓弧設計,減少積垢死角
  • 地板材質:依用途採用PU地板、防滑排水設計,包裝區與清洗區分開考量
  • 門簾與氣簾:進出頻繁應設遮斷熱氣設備,減少外部熱氣與灰塵侵入
  • 照明設計:依工作需求配置光源,選別區建議使用高照度自然光
  • 排水與傾斜設計:斜度設計>1/100、排水蓋設有防臭防蟲裝置

空調配置怎麼選?從場域規模到節能對策一次掌握

低溫作業室的空調配置應根據空間規模、作業性質與進出頻率選擇適合系統,並兼顧能源效率與工作者舒適度:
  • 小型場域(如個別處理區):可採用壁掛式或吊掛式分離型冷氣,安裝靈活、維護簡便,適合人員密度低的區域使用
  •  中型場域(如清洗/選別區):建議使用箱型冷氣機搭配風管,冷風可均勻分佈,有效覆蓋多個作業站,並避免強風直吹影響人員操作
  • 大型作業空間(如連線式包裝場):應採用中央風管系統或冰水空調+風機盤管配置,並整合區域式冷卻(Zone Cooling)與局部冷卻(Spot Cooling),將冷風精準導向熱源區或產品動線,減少全場降溫所帶來的高能耗


此外,為減少進出頻繁所造成的熱負荷,應搭配氣簾、塑膠門簾或快速捲門等隔熱裝置,有效阻絕熱空氣入侵。部分業者亦導入智慧控溫系統,依據人流與作業時段動態調整送風量,以達最佳節能效益。


作業結束不等於冷氣直接關!善後管理也很關鍵

為避免作業結束後產生冷凝水,造成滑倒風險與微生物滋長,建議遵循以下管理要點:

  • 採取「緩步升溫」策略:勿立即關閉冷氣或全開門,應維持半開門並啟用低速風扇,讓內外溫度逐漸平衡
  • 通風除濕同步進行:避免牆面、地面因快速溫差產生冷凝現象
  • 刮除多餘水分:清潔後應使用刮刀手動除水,而非等待自然蒸發
  • 確認排水系統暢通:定期清理地面排水孔、防堵塞與積水倒灌
  • 避免濕氣滯留與細菌滋生:作業後保持適度通風,並安排週期性乾燥清潔


◆ 本集適合哪些人收聽

  • 集貨處理場經營者:優化或改建低溫作業區設計與管理
  • 農業加工業者與團膳業者:改善員工作業環境、降低報廢率與提升食品安全標準
  • 場域設備與設施規劃人員:掌握正確配置原理與規劃作業空間

低溫作業室不只是降溫那麼簡單,更是工作效率與食安衛生的起點。從溫度設定到空調配置,從照明、動線到清潔管理,每個細節都將影響整體加工品質。本集帶您一次釐清錯誤觀念,為農產加工打造真正有效的低溫作業場域!


🎧 還沒收聽的朋友,歡迎點擊收聽本集節目


訂閱冷鏈新聞雙週報: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