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dcast|冷凍農產品加工場的發展與市場機會
隨著冷鏈技術的進步,冷凍農產品加工場已成為提升農產品附加價值的關鍵。本集《Cold Chain, Cool 農業》Podcast,邀請台灣優良農產品發展協會楊聰賢副執行長,深入解析冷凍加工技術、急速冷凍設備、場域規劃與食品安全管理,幫助農業生產者與加工業者掌握最新趨勢,提升產品競爭力。
點擊收聽本集 Podcast:連結
◆ 本集內容搶先看
什麼是冷凍農產品加工?為什麼重要?
冷凍農產品加工透過先進的低溫凍結技術,保持農產品的營養、風味與質地,並延長保存期限。與傳統冷藏不同,冷凍能有效降低微生物生長速率,確保食品安全。例如:
- 冷凍蔬菜(玉米、青花菜、毛豆):經過殺菁處理,可快速復熱食用,適合供應餐飲與食品加工業。
- 冷凍水果(芒果、西瓜、鳳梨):透過急速凍結技術,防止細胞壁破壞,保持解凍後的口感與風味。
- IQF(個別急速冷凍)技術:可讓冷凍玉米粒、豬肉絲等食材不結塊,方便分裝與取用。
冷凍加工有助於調節產期,且有助於拓展國際市場,提升產業競爭力。
冷凍農產品加工場的標準作業流程
冷凍農產品的生產流程相較於一般截切加工,多了「殺菁」與「急速冷凍」兩大關鍵步驟,確保食品安全與品質穩定。完整流程如下:
- 原料進場驗收:確認品質,去除不適合加工的部分。
- 前處理:去皮、修整、選別,確保原料符合標準。
- 清洗與消毒:透過氣泡清洗、流動水洗或電解水清洗,去除表面污染。
- 殺菁:短時間加熱(82-98°C,30秒至10分鐘),抑制酵素活性,防止變色、變味。
- 冷卻處理:利用冷水或冰水快速降溫,保持組織完整。
- 急速冷凍:
- 低溫(-35°C至-40°C)快速凍結,避免產品長時間停留在最大冰晶生成帶(-1至-5°C),減少細胞破壞。
- 確保每顆產品獨立凍結,不結塊。
- 包裝與密封:依市場需求選擇真空包裝或氣調包裝(MAP)。
- 冷凍儲存與配送:全程維持-18°C以下,確保產品品質穩定。
嚴格的作業流程可確保食品安全與產品穩定性,讓消費者能夠獲得高品質的冷凍農產品。
設備與場域規劃:打造高效率冷凍農產品加工場
冷凍加工場的設計應著重於低溫環境管理、設備選擇與場域分區,以提升生產效率並確保食品安全:
低溫控制
- 加工各階段應依標準溫度控制,如急速冷凍須達-35°C至-40°C,最終儲存溫度維持-18°C以下,以確保食品品質。
- 殺菁後須迅速冷卻(0°C至5°C)並精確控制急速凍結溫度,避免組織變性,確保產品風味與質地。
設備選擇
- 急速冷凍機(Blast Freezer):適合大量生產,短時間內將產品核心溫度快速降至-35°C至-40°C,避免冰晶過大破壞細胞結構,確保食品風味與品質,最終儲存溫度維持在-18°C以下。
- IQF個別急速冷凍(Individually Quick Frozen):適用於顆粒狀、條狀食材(如冷凍玉米粒、蝦仁、豬肉絲),透過單獨冷凍防止結塊,提升取用與加工便利性。
- CAS技術(Cells Alive System,細胞存活系統):透過低頻磁場排列水分子,降低冰晶對細胞的破壞,確保解凍後仍維持原始質地與風味,適用於高價值水產與水果類食品。
場域分區管理
- 一般作業區:原料處理(去皮、切割、挑選、初步清洗),避免異物污染。
- 準清潔作業區:進行精細清洗、殺菁、冷卻,確保食品安全並減少微生物增長風險。
- 清潔作業區:進行包裝、最終檢驗與品質管控,確保產品符合食品安全標準,同時防止交叉污染。
- 冷凍儲藏與配送區:維持-18°C以下,確保產品品質穩定,適用於大部分冷凍農產品。
◆ 本集適合哪些人收聽
- 農產品加工業者,希望掌握冷凍加工技術提升產品價值與拓展市場。
- 計畫建置冷凍加工場的業者,需了解場域設計、規劃與設備選擇。
- 關心食品安全與冷鏈管理的專業人士,希望學習冷凍加工技術與產業趨勢。
冷鏈技術在當代扮演愈加重要角色,本集Podcast帶您了解如何建置高效冷凍加工場、優化食品保存與配送流程,幫助業者降低損耗、提升產品價值,進一步開拓市場。
點擊連結,立即收聽本集 Podcast: 連結
訂閱冷鏈新聞雙週報:連結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