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的保鮮,從田間到餐桌,一秒都不能放鬆警覺。而在這趟冷鏈旅程中,低溫環境設備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你是否曾好奇:冷藏庫、低溫包裝場、截切加工廠、甚至批發市場,背後是怎樣的環境系統讓蔬果能維持鮮度與安全?

在本集「冷鏈中的低溫環境設備」數位課程中,由冷鏈專家李允中教授帶領我們,深入剖析冷鏈中的低溫環境設備運作機制與規劃重點,並結合實際案例,從技術原理到應用現場,讓你一次搞懂低溫冷鏈的溫度管理。

▶  點擊連結觀看完整課程


◆ 課程精華搶先看

低溫環境的基礎概念與應用區域

從冷藏庫、低溫蔬果包裝場、截切蔬菜加工區,到低溫批發市場,每一處溫層都有其功能定位與作業條件,冷鏈的環節並不只是「冰」而已,而是細緻的「低溫控制技術」。

低溫包裝場的設計核心:人與產品的平衡

蔬果包裝場是一個需要長時間人工作業的空間,因此溫度設計不僅為了維持產品鮮度,更要考量作業人員的舒適與健康。理想的包裝區作業溫度應控制在10至15°C之間,不可盲目追求「越冷越好」。溫度過低會導致手部僵硬、作業效率降低,甚至產生勞安風險;溫度過高則容易讓蔬果回溫,影響後續貯運品質。

消費地包裝場的空間規劃與溫層設計實例

以日本集貨包裝場Set-Center為例,場內配置多溫層空間,此分區有助於因應不同蔬果的儲存特性與出貨需求,同時有效管理品溫與作業流程。

  • 進貨與原料儲存區(10~15°C)
  • 包裝作業區(15°C)
  • 冷藏庫(10°C)
  • 冷凍庫(-25°C) 

來源:株式会社 エム・ティ


風速與氣流配置:關鍵卻常被忽略的細節

低溫包裝場內的送風方式對產品品質有直接影響,傳統空調若直接吹向蔬果表面,可能造成脫水、變色或表皮冷傷。因此需使用如紡織製風管(Sock Duct)或定向導風罩,讓氣流柔和分布,既能維持低溫,也保護產品與人員健康。

來源:Elansari, et. al., 2019

預冷不是終點,「包裝後再冷卻」才是品質保證

許多業者常忽略包裝作業中產品升溫的影響,引用美國李子處理場為例,在包裝完成後,透過「室冷庫」再度將成品降溫至理想儲運溫度(例如4至5°C),以避免出貨途中品溫反彈,這樣的設計對於維持蔬果鮮度至關重要。


◆ 這門課程適合誰?

  • 蔬果包裝場設施規劃與營運者:從作業溫度、氣流設計到多溫層配置,學習打造符合食品安全與人員友善的作業空間
  • 農業物流與生鮮加工從業人員:掌握不同冷鏈設備的應用特性與能效配置,提升產品鮮度與配送穩定性
  • 冷鏈工程設計與設備業者:了解水系統、風管系統與冷媒系統的設計差異與應用實例,優化冷鏈節能與作業流程


在農業冷鏈的每一個環節裡,維持穩定的低溫環境,是讓新鮮延續、安全不間斷的關鍵。本集課程讓我們從技術、設計到實務操作,全面理解各種冷鏈設備背後的科學原理與應用智慧。冷鏈不是冰箱這麼簡單,而是一門融合機電工程與食品安全的精密藝術。

想深入冷鏈核心、升級你的設施思維嗎?  現在就點擊連結觀看完整課程



參考文獻

Elansari, A. M., Fenton, D. L., and Callahan, C. W. (2019) Chapter 6-Pre Cooling. In E. M. Yahia (Ed.), Postharvest Technology of Perishable Horticultural Commodities. Duxford, UK: Woodhead Publishing.


訂閱冷鏈新聞雙週報:連結